Page 132 - 下一站有落
P. 132
下一站有落──圖說香港巴士今昔
6.1 巴士售票及路線展示
過往巴士的設備十分簡單,單層巴士一 70 年代之前香港巴士以單層為
主,一般會有最多 1-2 名售票員。
般會有最多 2 名售票員,而雙層巴士就會
有達 3 名售票員,負責為乘客進行售賣車
票工作,視乎部分車型而訂。隨著在 60 年
代起巴士路線開始加設分段收費,以及陸續
引入載客量越來越龐大的巴士,舊有的售票
模式開始變得煩瑣及不合時宜。
60 年代中巴的車票。
( 網上圖片 )
直至 1971 年,這種模式被一百八十度徹底改變,中巴
70 年代引入香港的丹拿珍寶 ( 前 ),
是首款後置引擎巴士,方便司機直 率先引入了一人控制模式(One Man Operated, OMO)的
接監察乘客投入車資。
巴士操作方式,由巴士司機身兼售票員職位,乘客在上車門
登車後直接投入車資,不設找續,直接取代了售票員的地位。
及後在 70 年代早期引入的首款後置引擎巴士──丹拿珍寶,
更加方便司機直接監察乘客投入車資,而無需如以往般轉身
觀望那麼不便。巴士車上的售票員亦在 1982 年被全面淘汰。
而在 1997 年 9 月起,配合電子貨幣系統八達通投入
服務,乘客除了以輔幣繳付車資外,還可以八達通卡拍卡
付費,大大方便乘客登車的效率,同時亦減低巴士公司分
類及處理輔幣時的成本。
八達通大大方便乘客登車的效率。
現今的低地台巴士則採用電動
控制、氣壓推動的混合設計, 值得一提,早期的巴士由於設計上的不完備,因當時的推拉
令車門的開關更有效率及可靠。
式橫閘車門不能由司機控制,而需由專人手動拉上。後來於 50
年代起車門陸續改為電動設計,並於 80 年代起改為表現更可靠
的氣壓推動設計,一直沿用至低地台巴士的引入為止。現今的低
地台巴士,則採用電動控制、氣壓推動的混合設計,令車門的開
關更有效率及可靠。有趣的是,在 60 年代以前,乘客若需要下車,
並非如現在按下電子鐘提示司機般方便,而是需要在下層車廂拉
通一條長長的幼繩,以敲動駕駛室旁邊的吊鐘提示司機。
1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