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06 - 香港老美
P. 206
轉角發水樓和銀行擠提
50-60 年代,中國政局動盪,韓戰、三年自然災害、文革,大量中國移民
南下,導致香港人口膨脹,從而衍生住屋問題。政府有見及此,就開始默許樓
宇的發展商,興建發水樓(即由地界至行人路邊延伸出來的露台面積,不計算
入地積比例內,默許發展商建造更大面積的單位,以容納更多住客。)發展商
見有利可圖,於是乎紛紛起樓,當中以轉角樓最「發水」。
轉角樓是指在兩個夾角街道之間的樓宇,因有兩個立面,所以在建築設
計上更有彈性,可以設計出多戶面向街的單位,賣個好價錢。可是,當時香港
的經濟發展跟不上發展商起樓的速度,許多發展商都是靠向銀行借貸融資起
樓。時至 1965 年,香港的小形銀行「明德銀號」發出的一張巨額支票遭拒付,
大量客戶前往銀號提款,及後更發現
銀號過度借貸予地產商而導致財政出
現問題而倒閉,繼而火燒連環船,連
帶當時的恆生銀行都出現擠提,最後
要由滙豐出手打救,亦因此政府開始
為香港的財金系統制定一系列的規
矩,以保安全。而灣仔的幾幢大形轉
角樓:美華大廈/中匯大樓/灣仔大
樓都是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入伙。
‧ 樓宇從圖中尖角伸出至行人路邊的這個面積
(綠色部份) ,就是所謂的 「發水」面積 。跟
據香港大 學建築文物保護 課程學部主任 李浩然
訪問中表示,「發水」騎樓可為行人遮風擋雨,
有公共服務的作用 。政府就索性以 「隻眼開隻
眼閉」的態度 ,讓發展商將在官地對上 (即行
人路以上的空間)的所建樓面面積 (即當時的
露台) ,不用向政府補地價 ,並讓業主自行圍
封 ,變相成為 「可售建築面積」 。於是發展商
就「發到盡」,業主就「住到盡」!
第三章 街角之老美 178